文藝活動新聞

從議題桌遊反思關注原住民族議題、實施族群主流化的重要性

作者:Lahok Ciwko(臺大社工所碩士生)

身分,在一出生的那一刻便是多元、的,是族群、是性別、是家庭階級……等多重身分,並且在不同的成長環境發展出各自看待世界的視角與身分的認同。原住民族,作為原來住在這座島的主人,承受被遷移到陌生的土地、被賜中文姓氏、被禁止自己的語言、歲時祭儀的時間受到減縮……等,過去,族人以忍耐為適應,噤聲為生存,才得以因應外來權力政府的壓迫。長期不公義的歷史及其影響使原住民族成為社會弱勢,又因為主流社會經常以去脈絡化的方式理解原住民族此時此刻的生活處境,使得原住民學生必須面對個人的生涯發展還得應付社會對原住民身分的不理解與誤解。

為了促進大學生對原住民生命經驗的理解以及對原住民族事務的關懷,臺科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簡稱原資中心)辦理「議題桌遊:眾聲議會工作坊」,以桌遊為媒介,讓不同族群身分的學生共同討論當今社會議題,透過相互表達與交流,進而理解彼此的生命經驗與觀點。本次的由筆者以及助教吳佳桐設定討論方向,由《他群》工作室帶領桌遊操作,將原住民學生與非原住民學生混組,藉此促進跨族群背景的意見與經驗交流,其中包含:跨族群互動容易出現的刻板印象難題、族群性別觀與性別平權兩者的權衡、優待性差別待遇政策對適用者及非適用者的影響。筆者認為桌遊進行中相當有趣,並且將其觀察記錄如下:

一、破關係的冰是需要時間,破族群的冰需要信任
首先,在活動一開始就觀察學生怯於表達的狀況。以刻板印象為例,非原住民學生會擔心自己的想法不夠完整、不夠恰當、讓原住民組員被冒犯;原住民學生雖然表達親身經驗,肢體動作卻顯得彆扭,不自在的訊息是一覽無遺,顯示不同族群背景的同學面對族群議題,有各自顧慮需要被看見,否則最終得到政治正確的安全結論。

我認為非原住民學生的焦慮、原住民學生的不自在並非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對族群議題的敏感度、討論度不足。臺灣向來是多元族群的國家,自過往「四大族群」主張,現今跨國移工、多重血緣等更複雜、更多元的族群背景,然而,教育體系卻鮮少開設認識多元族群、探索自身族群文化的課程。若能有相關的教育資源,筆者相信不僅是能夠更認識臺灣多元文化的可貴,更能減少跨族群互動的內心不知所措、過度緊張,甚至於有意或無意識的冒犯。

二、跳脫「分配正義」,用「歷史正義」思維理解原住民族政策
討論優待性差別待遇是讓工作坊氛圍最有張力的階段,學生最直覺的想到的是原住民族學生升學保障措施,也就是俗稱的原住民加分。非原住民學生以支持為多數、少數反對該措施,原住民學生則多數支持、少數反對該措施。大部分學生認為基於原住民是社會弱勢而主張提供升學考試加分以及外加名額達到齊頭式平等。然而,少部分原住民學生反應:因為升學保障措施的存在,使得原住民學生的生命歷程中經驗歧視、努力被忽略,亦有其他反對的學生認為原住民已有部分不再是資源弱勢,應該取消該保障措施。反對的聲音讓現場所有成員陷入沈思,筆者則絲毫不感到意外,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由上而下的政策思考容易忽略個體真實的日常生活
透過政策明定的立法目的思考政策的價值,是多數人認識制度的方式,然而,我們卻鮮少思考政策實施過程會帶來的影響。當政策標定原住民學生享有加分及保障名額的措施,便忽略自己從出生就免於受壓迫的歷史與其影響的特權背景,隨之產生的相對剝奪感,又轉變成對原住民學生的歧視與質疑。原住民學生在求學歷程中容易感到低自尊,對身分感到自卑,甚至不願承認自己的身分也不在少數。另一種情境說明:現今的低收入戶是經綜合評估而認定的社會身分,低收入戶雖符合社會福利的資源與給付,卻必須面對社會對窮人的歧視。將該情境回歸升學優待保障政策脈絡,若只是政策立意良善,實施過程卻屢屢遭到惡意的歧視與污名,也難免原住民學生會否定升學保障措施,也因此。培養「人在情境中」的意識,試著去理解社會制度對制度適用者的日常生活,方能看見同一政策對不同人影響,不同人對同一政策的見解,進而反身自己身為制度的適用者/非適用者的處境。

(二)、缺乏用歷史正義思考原住民族事務的視角
分配正義是普遍的政策制定邏輯,卻忽略歷史的影響,僅考量特定時間下的人群與資源,進而透過分配達到正義。然而,原住民族長期受到不同政權的剝奪,使得今日原住民族成為社會認定的弱勢族群,若是以分配正義的角度詮釋原住民族的弱勢意涵,容易歸因成個人不努力的個體缺陷,而忽略原住民族政策旨在透過分配作為手段,達到肯認殖民歷史的事實以及歷史補償的目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是要透過補償復返原住民族的尊嚴,與大部分社會政策的思考方式極為不同。回到升學保障的例子來看,用分配正義的思考經長導致「誰比較弱勢?」的思考,而歷史正義的思考則是透過補償教育機會,嘗試以教育資源作為補償原住民族過去的殖民傷害,並促進原住民族的發展。兩種不同的政策邏輯,使原住民身分被放置於截然不同的社會位置,若具備歷史正義的思考方式,方能以適切視角理解原住民族,進而使原住民族政策的研議、修改、發展更貼近族人的需要。

上述的觀察,便是筆者在桌遊進行期間的觀察、對話,以及會後自行的思考。同時,筆者也看見原資中心的定位與角色——原資中心應是透過服務全體教職員生,在校園扮演促進校園族群主流化、推動族群友善的校園環境,方能真正輔導及陪伴原住民學生,讓原住民學生能在大學校園感到安全、自在生活的可能。最後,非常高興能夠有機會和臺科大原資中心舉辦的工作坊,讓彼此經驗與意見有機會被表達與聆聽,然而,一次性的工作坊的效果相當有限,但相信持續地辦理相關活動,帶動不同族群背景的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跨文化交流,漸漸使臺灣成為多元文化、族群友善的國家。